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什么?

📅 2025-08-09 02:10:06 ✍️ admin 👁️ 3872 ❤️ 643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什么?

简介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新生儿是怎么定义?

新生儿是指出生到生后 28 天内的孩子。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什么?

在新生儿期由病原微生物侵入身体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属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有: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感染性肠炎、先天性感染、先天性梅毒、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症状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会有哪些表现?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症状特异性较小。可能有不哭、体温不升、体温升高、奶量下降、剧烈哭闹、呼吸急促、脸色青紫、腹胀、呕吐、腹泻、血便、咳嗽抽搐、精神或反应差、黄疸加重等症状。

疾病初期不易发现,如果不及时治疗,症状会随时间逐渐加重。

病因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引起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可以简单分类。

根据感染发生的时间,可以分为出生前感染、出生时感染、出生后感染。

出生前感染: 指胎儿期受母体内的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的感染,又叫宫内感染,常见的有病毒感染、解脲脲原体感染等。可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先天性畸形、脏器功能损害等后果。

出生时感染: 指胎儿在出生过程中,吸入羊水、胎粪,或接触母亲的分泌物、血液,或分娩时消毒不严等,造成的感染。

出生后感染: 新生儿生后接触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病原体可能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胃肠道等渠道入侵。

根据引起感染的病原体,可以分为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原虫感染、螺旋体感染等。

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进行诊断时可能会进行哪些检查?

血液化验: 包括血常规、CRP、PCT 等检查,判断全身的感染状态。

病原学检查: 包括血培养、痰培养、粪便培养、尿培养、脑脊液培养、抽出液培养等,可以找到病原。

胸部 X 线、腹部 X 线检查: 怀疑肺炎、肠炎等情况时,可以初步判断肺部、肠管的情况,还可以动态监测病情变化。

肺部 CT: 肺部 CT 常用于诊断肺炎,比 X 线更为清晰,但存在更多的辐射接触,新生儿可以选择低剂量 CT 检查以减少辐射。不要听到 CT 检查就感觉害怕,单次 CT 检查的射线量远远小于造成人体损害的剂量。

头颅磁共振(MRI): 如果怀疑有先天性感染,想了解脑部情况时可以选择 MRI,对于脑部显像更为清晰,没有辐射。需要孩子入睡后进行检查,检查时间比 CT 长。

彩超检查: 常用的无创伤检查,用于判断胸腔、腹腔脏器的结构和功能。

脑脊液检查: 如果怀疑存在有颅内感染,需要做脑脊液检查,通过腰椎穿刺取出标本。

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需要去看那个科?

新生儿科或儿科。

大部分情况下,新生儿感染性疾病都需要住院治疗。如果入住 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由于我国大部分医院目前的条件所限,家长不能进入病房陪伴孩子。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怎么治疗?

主要是抗感染治疗,针对不同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具体治疗方案见各疾病。

生活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母乳对大部分新生儿都是最优的食物。仅有罕见的几种情况新生儿不能接受母乳,包括母亲患艾滋病、活动性结核,或者孩子存在罕见的遗传代谢病如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

如果孩子生后需要在无陪护的 NICU 病房住院,母亲和孩子分离、孩子的病情变化不稳定,都是对母亲的精神折磨,乳汁分泌会很困难。家人应该鼓励和帮助母亲保持母乳分泌。采取电动吸奶器加母乳储存袋冰冻保存的母乳,可以送到病房给孩子吃;等孩子出院后也能继续亲喂母乳。

预防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如何预防?

预防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应该从怀孕前就做好准备。如果妈妈自身有可能影响新生儿的感染性疾病,比如梅毒、艾滋病等,应积极治疗后再备孕。

妈妈在备孕期或孕期或产后都可以接种流感疫苗,避免流感病毒感染。家里有新生宝宝的,家庭成员最好都接种流感疫苗,以减少大家患流感的机会,对宝宝也是很好的保护。

孕期注意避免接触病人,避免被传染疾病。

孕期应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孕期异常并及时治疗。

在正规医院分娩,让新生儿出生时得到正确及时有效的复苏,严格的消毒环境可以减少孩子受到病原体感染的风险。

及时给新生儿接种疫苗,完成新生儿疾病筛查。

避免新生儿皮肤出现创伤,不要用针刺、手挤等方法损害孩子的皮肤,皮肤的破口可能是病原体入侵的途径。

避免客人密切接触新生儿,照顾新生儿的大人应注意勤洗手,大人生病应避开新生儿。

新生儿的餐具、奶瓶、玩具等,要注意清洁消毒。

坚持母乳喂养。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