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硎乡关于“集约建房”的探索与实践

📅 2025-08-18 21:36:05 ✍️ admin 👁️ 8925 ❤️ 273
社硎乡关于“集约建房”的探索与实践

自2013年以来,社硎乡在不断在乡村建设改革实践中,就如何在农村集约建设新农村、提升乡村宜居品质上,不断创新探索,先后共成功探索出白洋村“整村搬迁组合式集约建设”、白硎村和修园村“自然村套房式集约建设”、以及半岭村“自然村组合式集约建设”三种模式,现就农村集约建房的优点、存在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集约建房的优点

1.节约建设用地,有效保护耕地。四个试点村共新增耕地89.36亩,其中修园村5亩、白硎村16.03亩、半岭村2.8亩、白洋村65.53亩。

2.减少祼房比率,提升居住品质。坚持“规划引导、集约用地、村民自愿”,根据统一规划,统一户型设计,统一外墙装饰,统一施工,有效避免新产生的祼房。另一方面,也节约户均建设成本,节约的资金农户可用于内部装修,进一步提升居住品质,改变了以住农村需要多年乃至几代人的积累建设才能有一套完整住宅的现状,同时在周边配套建设通村道路、市政路灯、治安监控、庭院绿化、安全饮用水、通信网络等设置,配备保洁员对垃圾集中清运、对公共区域开展保洁等服务,有效提升居住品质。

3.提高居住比率,提升管理品质。相对当前农村农房“高大裸空”的现象,通过集约建房,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实行集约居住,在家的留守人员可以相互守望;同时配套建设党建+邻里中心、党建+治理中心、传统议事大堂(祠堂)等设施,整合村民议事、民事纠纷调解、便民服务代办等功能,切实提升管理品质。

4.方便集中管理,提升发展后劲。集约建房即节约了土地,又可以集中高效管理,可以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传统乡村文化,为后期的研学、旅游、民宿等项目带来更强的发展后劲。

当前存在的问题

1.未能改变农村土地抛荒现象。虽然新增了耕地89.36亩,但大量劳动力青年外出,全乡仅有约10%的人口在家且基本为老年人,同时受野猪侵害,实际种粮面积没有增加。

2.乡愁在集约建设中有所消失。农民搬进新村、住进楼房,原貌的村容村貌、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逐渐消失,一代人的乡愁也逐渐消失。

3.审批政策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农村当前审批政策单户多为二层半,套房多为五层以下,限制了部分群众集约建房的需要,同时也影响了集约建房所能节约耕地的面积。

下一步工作思路

1.规划要先行。乡村规划崇尚集约建房的同时,也要突出乡村风貌的保留与传承,让农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机制要创新。现有土地承包制与空心化带来的一相适宜,需要创新土地承包经营体制机制,抛荒地统一由村收归村集体所有,进行再流转。同时,改变以往种粮补贴政策,实行政府统一按劳动力成本进行收购粮食,切实提高种粮户的积极性,提高土地利用率。农村建房的政策在乡村振兴中需要创新,如取消限制小高层、以及容许在外乡贤回乡建房的控制,以吸引人才回归。

3.政策要扶持。集约建设新村还有许多设施仍需要完善,建议各级各部门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根据集约建房中节约耕地的数量和建设规模,分别给予奖励,这样既能提高集约建设的积极性、又能提升集中安置点的配套水平,从而提升安置后期居民生活的品质。

4.模式要推广。总结近几年来集约建房的实践经验,不断优化建设、分配和管理方案,综合运用当前的各项帮扶政策,下一步我乡将持续推广、复制白硎村和修园村“自然村套房式集约建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