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莎士比亚?

还有著名诗人丁尼生,他受莎士比亚影响的一个表现是用素体诗来写剧,但他不止于形式上的模仿,他把《哈姆雷特》看作是“我所知道的文学中最伟大的创造”。诗人勃朗宁在信中、剧作或者诗中提起莎士比亚,总是带有崇敬之情。他在1850年发表的诗《圣诞前夜》中,把莎士比亚比作基督,在1884年发表的《名人》中,要求给予莎士比亚的名字与耶和华的名字同样的敬意。这些都可以做比较文学的题目,很有意思。
再就是奥登,原本是英国诗人,后移居美国,上世纪30年代非常有名,在中国也很有影响。作为诗人和评论家,奥登与莎士比亚有着密切的关联,他在1944年出版的剧作《大海和镜子》就琅琅上口,无论人物还是结构,都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近似,只有结尾的地方才有他本人对艺术和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他《忧虑的时代》的第二部分是对《皆大欢喜》第二幕第七场中“人生七个时期”的生理活动的一个解释,他在1962年出版了《染工的手》,这是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11首中受启发而起的标题。
欧美文学深受莎士比亚影响
说到小说家的话,很多人认为简·奥斯汀是英国最伟大的女小说家。以前我没有想到过把奥斯汀和莎士比亚做比较。很多人认为《傲慢与偏见》和《爱玛》是她最好的作品,一些评论家把她小说中的幽默感和写作技巧,与莎士比亚喜剧的相同之处对比。
《无事生非》与《傲慢与偏见》里的对应之处更是引人注目。在很多方面,《傲慢与偏见》抓住了《无事生非》的精神实质,把它放在19世纪中产阶级的环境背景中。狄更斯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曾写文章论莎士比亚笔下的伊阿古和哈姆雷特。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有莎士比亚人物的影子在里面。小说家和诗人哈代、小说家康拉德的作品中都有莎士比亚人物的影子。还可以提一下伍尔芙,她跟莎士比亚也有一点关系,她写过一本有名的小册子《一间自己的房间》,其中虚构了一个人物,就是莎士比亚的妹妹。不知道在座有没有人读过这本书?她是在什么意义上用莎士比亚的?我先不回答,把这个问题留给大家。
爱尔兰有名的大家包括詹姆斯·乔伊斯、肖伯纳、叶芝,都评论过莎士比亚。美国文学早期作家,像库柏、爱伦·坡,都受到莎士比亚影响。我喜欢梅尔维尔,《白鲸》的作者,他也受莎士比亚的影响。大剧作家奥尼尔也是受莎士比亚影响的人。
在德国,莱辛、歌德、席勒都是非常推崇莎士比亚的。18世纪中,德国出现莎士比亚崇拜,这跟莱辛的努力有关。
俄罗斯从普希金开始,大家就以崇高的敬意对待莎士比亚。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如托尔斯泰。
法国很有意思。18世纪莎士比亚传到法国,一开始法国很排斥他,是把莎士比亚当成笑柄来谈的。因为当时的法国处于古典主义势力很强的时代,而莎士比亚对于古典主义的突破,恰恰和法国当时的文学主流相悖。
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时期,雨果写过一本集子专论莎士比亚。这个集子还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雨果拿莎士比亚说事,实际上,他对莎士比亚的重视恰恰反映了他自己的文学取向。
还有一些思想家,这些思想家完全跨越了国界,如黑格尔。不能说黑格尔受莎士比亚的影响,但黑格尔给了莎士比亚很高的评价。当代文学中缺不了的思想家是弗洛伊德。他以俄狄浦斯情结来阐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他的著作中有一百多处都是引莎士比亚,以莎剧中的事例阐明自己的心理分析观点。
更近一点可以谈德里达,谈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格林布拉特对莎士比亚研究造诣很深,著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莎士比亚式的协商》、《炼狱中的哈姆雷特》,还有2004年出的《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新传》。“新历史主义”这一术语是格林布拉特提出的,这个概念跟他自己的莎士比亚研究完全连在一起,不能分开。这是我想回答的第一个问题。
四百年云烟过眼,莎士比亚永远理解众人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莎士比亚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或者为什么我们要读莎士比亚?用沈林老师的话来说,为什么说莎士比亚对我们是有用的?我想主要是因为莎士比亚是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人。
我带来了王佐良先生的《莎士比亚绪论》,我从里面引王先生几段诗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王先生讲到哈姆雷特时,说:“有信念,何惧死亡!/不是兽,不是神,是人的高昂!”。这是一个组诗,题目是《春天,想到了莎士比亚》,有好几节,我引的那两句是讲哈姆雷特的一节。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怎么看莎士比亚?王先生诗中有句“绿野的清风,溪水的声音”,换句话说,莎士比亚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描写的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一些人是那个时代的,但又是永恒的、跨越时代的。从人和人物塑造的角度,莎士比亚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
不论是从艺术、语言魅力或是艺术表现手法来看,还有从莎士比亚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相对位置来说,他都给了我们启迪。他当时站在一个突破了很多禁锢的角度,他的一些具体的主张在现在来看可能不是那么新鲜,甚至有些过时,但他那样一种姿态,那样一种忠实于生活,而不拘泥于已经有的条条框框,特别是艺术创作上的条条框框的姿态,是非常有价值的。
莎士比亚是我们思考世界的工具
莎士比亚不仅仅是莎士比亚,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有局限性,好多东西都得要先提出假设,然后论证。
那么怎样提出假设?我们靠的是一种隐喻性思维,要拿语言符号作为思考工具。我想以语言打比方,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莎士比亚已经成为类似于语言一样的文化符号。我们要了解我们的历史,必须得了解莎士比亚;没有历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想了解我们的今天,也必须要了解莎士比亚。如果缺少作为文化符号的莎士比亚,我们就少了一个思考的工具。
外滩教育联合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
IB英文教师Edward Dunnigan
推出《麦克白精读课》进阶强化班
帮助孩子循序渐进
从学习《麦克白》这一本书
到读懂莎士比亚全集
带领孩子走进西方文学经典
点击下图
立即购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